書的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945
概述
FIRE (英文: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意思即「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這本書講述一種理財觀念,也就是多存錢、少花錢,同時也從人生哲理層面切入,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讓我們感到快樂的究竟是哪些事?透過這些思考,釐清自己所做的行為或消費,是否真的符合快樂的滿足。
我們應該要思考,目前的消費究竟是必需品,還是為了符合社會所期望的消費水平?舉例來說一個中產階級是否就應該要有一台名車、名牌手錶才符合中產的既定印象?思考這個問題並問問自己,當下的消費是否真有必要,若陷入了比較的氛圍,就可能做出超過自身能力的消費行為,對未來的財務狀況造成不好的影響。
開始理財前,先問問自己由衷感到快樂的十件事情是什麼?接著看看自己的消費習慣是否很貼合這十件事情,若有、且是高消費,那你可能要更努力提高收入了XD,但若沒有,有些消費似乎可以延遲
要多少錢才夠用?
在考慮這件事情之前,我誠摯的建議先養成記帳的習慣,這有助於這件事情的評估,可以先嘗試記帳一到三個月,去推算年開銷的部分。
掌握自己的開銷評估,是理財的第一步驟,假如平均月開銷是2萬,也就是每年至少需要24萬的收入才可打平開銷,當然不會每次都那麼剛好,所以就可以往上抓,比方說每個月4萬,也就是每年至少要48萬的收入來養活自己。
4% 法則,建立現金流
這裡有個重要的觀念:「現金流」,也就是在個人財務方面的現金流向,收入可能來自於薪資、股票利息等,而支出就是生活費用、房租水電等。
在收入的部分又分為「主動收入」或「被動收入」,主動收入就是要勞動才有收入,而被動收入則不需勞動。
4% 法則主要講述資產產生的年報酬,假如你有 100 萬資產(股票、債券、基金等),4%的年報酬為4萬,代表你擁有每年4萬被動收入。
估算所需的資產總值
透過上述的4%法則,就可以特過將年開銷乘以25倍得出所需的資產總值,來制定自身存錢的終極目標。
例如年開銷需要50萬,要產生這水準的收益就需要1250萬的資產來產生現金流入。
資產的選擇
這是投資的範疇,不是這本書討論重點,簡單的方式是投入大盤或高股息ETF,以台灣來說可以選擇0050或0056等標的。
0050 包含台灣前五十大公司
0056 包含台灣高配息公司
購買ETF的好處在於汰弱留強,無需自行選股,且可購入大量股票,降低操作風險。
複利效應
若定期定額投入ETF,將產生的利息再次投入到股票內,會逐漸產生複利效應,只是會需要時間才會有較可觀的收益。
可透過這網站去試算看看:元大台灣50-0050.TW-ETF試算 - MoneyDJ理財網
存錢方式
主要原則是先存錢、再花錢,若能掌握自己的月開銷,就可以規劃每個月的收入要存下多少,盡可能保留較多部分的資金去購買資產,以期望儘早建立被動收入,減輕財務上的負擔。
消費控制
最大的開銷大多是居住、飲食、交通,可以優先檢視這三種類,思考看看可以怎麼降低
此外還有審慎考慮奢侈品的購買,例如我買了MAC大多是躺在床上看影片,既然要看影片,我其實已經有了平板或手機,那MAC就不會是必需品。
彈性
FIRE 並非一種硬性規定,過於極端也會喪失一點生活的小樂趣,這是一個可以隨時浮動的生活態度。
不要當一個守財奴,而是在適當、無較大壓力的情況下做好理財規劃,同時也可以偶爾享受的生活模式。
思考為何要財務自由
以我來說,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控制權、且也希望平日的下午可以偶爾悠閒的散步、看書、喝咖啡,這樣的話就會需要有穩定的財務狀況才可達成,這種自由的感覺是多麼另人嚮往。
「犒賞自己」的影響
這是我最近的感觸,去年購買高價電子產品時,都會有一個事件當作理由,像是
- 要換工作了
- 工作滿X年了
- 生日到了
諸如此類的理由就可以說服自己花了幾十萬購物,雖然使用分期付款,但看著記帳紀錄發現到開銷成長十分驚人,若不作出調整將會少存很多錢。
且去年底發現購物後的感覺已經麻木,並沒有真的感到快樂,也開始思考哪些事情對我來說才是重要的,才開始對犒賞自己的行為重新定義。
我喜歡悠閒、清淨、自由,理論上不會需要花到幾十萬,花幾千來個小旅遊,遠比購買高價物品來的有效。
結語
理財、人生目標是個很長期的課題,並非今天就要想出答案,多給自己時間去探索自己的內在價值觀,找出一個或多個目標逐漸達成。
問問自己哪些事情可以感到快樂,是個不錯的敲門磚,藉此理解為何要理財、以及存款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