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out-me

原本在 Medium 部落格不定期發文,可以看我的個人頁面

因某些個人考量,想說試試看 hexo 來寫文,且因為是用 md 語法,比起以前彈性很多

之後應該會陸陸續續搬運文章過來~

關於我的歷程可以參考這篇文章:那些年的自滿、挫折與焦慮,有我過去各種犯的錯、體悟與感受

我不介意獻醜與揭露自身缺點,畢竟大多情況下我們都刻意展現好的一面

但更多時候,我們面對的是焦慮、挫折、犯錯等情況

歡愉的智慧讀後感 part1

在過去接受教育的年代,就被教育努力勤奮的美德

雖然我並不是一個非常勤奮的人,但在剛出社會的時候,當時我認為我找到了我的「天職」

自工作寫程式後,便開始了自己的「勤奮」職涯,也經歷了不少事情

最後得到了實務經驗,以及疲累的身心

自此我對於「勤奮」產生懷疑,只是當時沒意會到這件事情

隨後進入了職業倦怠時期,斷斷續續應該有一兩年

在職業倦怠期間也換了一次工作,就是目前現職的公司

隨後因緣際會,閱讀尼采寫的「歡愉的智慧」之後,對之前的事情有了些想法


一個人的美德之所以被尊稱為「善」,不是因為這對他們自身有好處

而是對我們大家和整個社會有好處──對美德的讚詞總是遠離「無私」和「非自我本位」!

否則,我們將不得不承認美德(諸如勤奮、服從、純潔、同情和公正)很可能對他們的擁有者而言,是有害的。

擷取自 尼采 歡愉的智慧 – 自我捨棄者

其實仔細思考的話應該可以發現一個矛盾

在職場上,有一句「能者過勞」的話,通常能者會容易承擔過多的業務

然而社會或教育(至少以我主觀感受來說),對「勤奮」的人是讚譽有佳的

於是,矛盾就出現了,也呼應尼采所說的,美德對他們而言可能有害

我想這是我之前違和感的來源,我對「勤奮」這美德產生懷疑了

為了夢想吃點苦是合理的,我認同這說法

但前提是自身健康狀態,以及是否有相對應回報


稱讚美德,就是在稱讚一些能私下對個體造成傷害的事情;

就是在稱讚這種能使人喪失了最高貴的利己主義和最高級的自我保護力量的動機

擷取自 尼采 歡愉的智慧 – 自我捨棄者

書中這句話,給了我一個大致的思考方向

其實人性本身是都為自己思考的,捨棄自身利益是道德約束的一種結果

而道德與人文社會環境有關(可因地區不同而異)

也就是說外在環境可以引導一個人的作為(大多情況下是如此,除非當事者無法閱讀或理解社會淺規則)

若外在環境推崇一種價值觀,那必然有一些人受到該價值觀的影響而得利

以服從為例,專制的君王會推崇「服從」的美德,建立獎懲制度

影響社會的觀念,形成一種道德約束,而統治者就可以因這個價值觀的影響獲得利益

這是一個簡單的概念論述,換句話說,「勤奮」美德也可以使某些族群獲利


如何面對「勤奮」?

我更認為為自己而勤奮,是一個比較折衷的選擇

為自己思考是人性最原始的動機,我們都會觀察周遭環境作出自己認為最好的行為

以築夢者來說,為了自身利益去追夢做努力,「勤奮」的做好每件事情

但「勤奮」並非逆來順受,對於不合理的情境與要求仍有自保機制

盲目追求「勤奮」美德,對自身來說也是一種傷害


對躺平的看法?

躺平是近期受討論度很高的詞彙,指說人不在努力,只為最低限度生活工作

先說結論,對躺平這行為我認為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努力的前提是人對未來的「期望」

而期望的達成是有成本的,時間、金錢成本,都會在人的考量範圍裡面

換句話說,當「成本遠大於期望」,這個期望就會被否決,因為成本過高

在資產價格飛漲的時代,這種貧富的落差勢必會擴大

當落差過大,相當於把一個人的努力動機直接消滅,就會選擇躺平

所以躺平並非是非理性的,在我的觀點恰屬於理性的選擇


雖然瞭解人類長期以來行動的動機,十分重要,但是掌握他們在產生各種動機時的信念似乎更為重要。

迄今為止,人類認為這些才是引導自我前行的真正原因。

因此,人類要感受到內心深處的快樂與悲哀,就必須依賴於此信念,而非各種動機本身──它們是第二位的

擷取自 尼采 歡愉的智慧 – 關於孤立的爭辯

探討人生意義的話,我想先討論人的存在本身是一個事實

這個事實先於人的意義,也就是說人生本來就沒有意義

因為在出生的那一刻,理應沒有人可以給你一個人生意義

在自我意識尚未發展完成前,也沒探詢出自己的意義

也就是說大多時候都是「無意義」的情況

但這並不是悲觀論,恰恰是在說,盲目追求意義並不是必須的

我覺得是要探詢自己的信念,信念會影響一個人的動機

信念越強烈,越是在探尋的過程中獲得滿足,動機越強越能夠持續

這個信念可以是躺平、追求遠大目標

當這信念變得根深蒂固後,或許人生的意義就會在這時候領悟到

很多事情不是光坐著就能想到,而是去體會、去思考而獲得

縱使有許多不如意的部分,可以消極也可以積極,取決於自己的信念

我主觀認為,停止對他人的批判是一個值得學習的行為

不是避免紛爭,而是避免片面評斷他人的信念

尊重他人個體的獨特性,就跟自己不希望被否定一樣

這是我給自己的一個課題,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課題要面對

人生本不是只有一條路、一種信念

單一的人生價值觀,在我看來是一種危險的情況

因為沒了人類意識上的差異,可能個體失去了信念,許多動機也就蕩然無存了

具體的例子就是:傳統價值觀的「三十而立」,在三十歲要成家立業

成家立業又代表有房有家庭有事業,以現在環境來說有那麼點不合時宜

落差過大的個體因成本過高而失去了「三十而立」的信念,便會失去生命的許多動機

沒了信念與動機,那快樂將會不復存在

願每個人可以探尋到自己的信念、追逐快樂。

關於最近學棋的感悟

是說從去年底重新開始下棋到現在也快半年了,最近兩個月開始認真投入這件事情

不但買了網課、也報名團體班,想認真學下棋這件事情

平日的下班時刻也播了不少時間在研究棋局或是實戰

而在這段練習的時光,也漸漸的從下棋這件事得到了一些感悟

理論與現實

以下棋為例,除了基本規則之外,也需要去學習基本常見開局或是一些理論

然而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懂得理論,不懂得怎麼在實戰中使用出來

這跟我們過往的學習歷程都有點相像,在書本上的知識與我們生活中的環境有點落差

想要用出這些理論,就得需要透過實踐去練習

面對枯燥的練習過程

任何一件事情或者是說可能有趣的事物,在剛開始嘗試的時候可能都是最好玩的

在初期的時候因為沒有任何的框架,所以有的時候是可以天馬行空的

可當你要深入研究一件事情,必然會開始面對一些比較枯燥的過程

畢竟不是所有事物,他要做的事情都是百分之百喜歡的

就像打球一樣,偶爾打一打是有趣,但要你每天早上八點起來訓練可能就很痛苦

所以我學下棋的時候也是一樣的過程

除了上課,還得要額外去花時間練習,只為了能更進步一點

在對局中會面對的:興奮、挫折、沮喪、憤怒

就如同競技遊戲一樣,總會有一方輸一方贏

下棋本質上也不過如此,比的就是誰更技高一籌、更謹慎

我在對局的過程中準確抓住對方的失誤並對即將到達的勝利感到興奮

在被對手輾壓的過程感到挫折

在連輸了好幾場之後感到沮喪

在親手送掉自己即將到達的勝利感到憤怒

就如同生活中一般常見的情緒反應,都在一盤又一盤的棋局當中呈現出來

然而透過這種過程,去對自己的心態做調整,在情緒管理方面確實都不小的幫助

下棋更要專注

近期短影音盛行,我們的注意力在每分鐘之間飄來飄去

變得說可以專注的時間又更短了,這也是我們推薦可以學下棋的原因

他需要你保持比較長時間的專注,去計算對方可能的路線、去規劃我方可能的進攻方式

這也使得我在工作的時候可以更快地進入專注狀態,只要在精神狀況良好的前提下就可以

更重要的是,下班的時光可以有更值得去追求的事物

對我的影響

最直觀的影響就是改變的生活形態,之前下班更多的時候是看著電腦,不知道要做什麼?

到現在一有時間有精神就會打開西洋棋的網頁開始練習或實戰

結語

練到現在真的有不少的挫折,甚至極度懊惱自己怎麼就送出原本的優勝

最後悔的就是在某次對局當中,我按下了投降,事後複盤才發現原來我只要再移動一個旗子就可以直接擊敗對手

這種神奇的事情都遇到過了,也沮喪了好一陣子,但最後也都是跟自己說:「沒事啦,休息一下再來看看吧」

曾在網路上看講解西洋棋的人說過的一段話:「棋盤上的局面所遇到的問題,不像現實生活中一樣可以逃避,你必須去處理他」

這句話是我看過最好笑的一句話,但卻很中肯

因為即便你再怎麼樣的劣勢也還是得下出一步棋去回應對手的進攻

即便是非常弱勢的情況下,仍有那麼一步是可能逆轉或者是翻盤的

如果保持對這種逆勢局面的抗壓性的話,或許在現實生活中會有不小的幫助

除此之外,在優勢的局面下常因為過度的興奮而走錯棋導致戰敗

盡可能的維持謹慎,即便是在非常優勢的情況下

這心態就有點像是勝不驕敗不餒的感覺吧

總的來說這都是可以對自己的情緒控管有更好的掌握

也難怪有人說人生如棋呀~

賺錢更賺自由的FIRE理財族 讀後感

書的連結: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5945

概述

FIRE (英文:Financial Independence, Retire Early) 意思即「財務獨立,提早退休」

這本書講述一種理財觀念,也就是多存錢、少花錢,同時也從人生哲理層面切入,我們生活在這世界上,讓我們感到快樂的究竟是哪些事?透過這些思考,釐清自己所做的行為或消費,是否真的符合快樂的滿足。

我們應該要思考,目前的消費究竟是必需品,還是為了符合社會所期望的消費水平?舉例來說一個中產階級是否就應該要有一台名車、名牌手錶才符合中產的既定印象?思考這個問題並問問自己,當下的消費是否真有必要,若陷入了比較的氛圍,就可能做出超過自身能力的消費行為,對未來的財務狀況造成不好的影響。

開始理財前,先問問自己由衷感到快樂的十件事情是什麼?接著看看自己的消費習慣是否很貼合這十件事情,若有、且是高消費,那你可能要更努力提高收入了XD,但若沒有,有些消費似乎可以延遲

要多少錢才夠用?

在考慮這件事情之前,我誠摯的建議先養成記帳的習慣,這有助於這件事情的評估,可以先嘗試記帳一到三個月,去推算年開銷的部分。

掌握自己的開銷評估,是理財的第一步驟,假如平均月開銷是2萬,也就是每年至少需要24萬的收入才可打平開銷,當然不會每次都那麼剛好,所以就可以往上抓,比方說每個月4萬,也就是每年至少要48萬的收入來養活自己。

4% 法則,建立現金流

這裡有個重要的觀念:「現金流」,也就是在個人財務方面的現金流向,收入可能來自於薪資、股票利息等,而支出就是生活費用、房租水電等。

在收入的部分又分為「主動收入」或「被動收入」,主動收入就是要勞動才有收入,而被動收入則不需勞動。

4% 法則主要講述資產產生的年報酬,假如你有 100 萬資產(股票、債券、基金等),4%的年報酬為4萬,代表你擁有每年4萬被動收入。

估算所需的資產總值

透過上述的4%法則,就可以特過將年開銷乘以25倍得出所需的資產總值,來制定自身存錢的終極目標。

例如年開銷需要50萬,要產生這水準的收益就需要1250萬的資產來產生現金流入。

資產的選擇

這是投資的範疇,不是這本書討論重點,簡單的方式是投入大盤或高股息ETF,以台灣來說可以選擇0050或0056等標的。

0050 包含台灣前五十大公司

0056 包含台灣高配息公司

購買ETF的好處在於汰弱留強,無需自行選股,且可購入大量股票,降低操作風險。

複利效應

若定期定額投入ETF,將產生的利息再次投入到股票內,會逐漸產生複利效應,只是會需要時間才會有較可觀的收益。

可透過這網站去試算看看:元大台灣50-0050.TW-ETF試算 - MoneyDJ理財網

存錢方式

主要原則是先存錢、再花錢,若能掌握自己的月開銷,就可以規劃每個月的收入要存下多少,盡可能保留較多部分的資金去購買資產,以期望儘早建立被動收入,減輕財務上的負擔。

消費控制

最大的開銷大多是居住、飲食、交通,可以優先檢視這三種類,思考看看可以怎麼降低

此外還有審慎考慮奢侈品的購買,例如我買了MAC大多是躺在床上看影片,既然要看影片,我其實已經有了平板或手機,那MAC就不會是必需品。

彈性

FIRE 並非一種硬性規定,過於極端也會喪失一點生活的小樂趣,這是一個可以隨時浮動的生活態度。

不要當一個守財奴,而是在適當、無較大壓力的情況下做好理財規劃,同時也可以偶爾享受的生活模式。

思考為何要財務自由

以我來說,我希望可以有更多的時間控制權、且也希望平日的下午可以偶爾悠閒的散步、看書、喝咖啡,這樣的話就會需要有穩定的財務狀況才可達成,這種自由的感覺是多麼另人嚮往。

「犒賞自己」的影響

這是我最近的感觸,去年購買高價電子產品時,都會有一個事件當作理由,像是

  • 要換工作了
  • 工作滿X年了
  • 生日到了

諸如此類的理由就可以說服自己花了幾十萬購物,雖然使用分期付款,但看著記帳紀錄發現到開銷成長十分驚人,若不作出調整將會少存很多錢。

且去年底發現購物後的感覺已經麻木,並沒有真的感到快樂,也開始思考哪些事情對我來說才是重要的,才開始對犒賞自己的行為重新定義。

我喜歡悠閒、清淨、自由,理論上不會需要花到幾十萬,花幾千來個小旅遊,遠比購買高價物品來的有效。

結語

理財、人生目標是個很長期的課題,並非今天就要想出答案,多給自己時間去探索自己的內在價值觀,找出一個或多個目標逐漸達成。

問問自己哪些事情可以感到快樂,是個不錯的敲門磚,藉此理解為何要理財、以及存款的目標。

提升進入心流的機率

什麼是心流?

當下是十分專注的狀態,周遭有許多動靜都不會打斷你正在做的事情,且會忽略時間的流動。

要進入這狀態,先決條件並不是很明確,有時候精神狀態跟心理狀態達到一個峰值的時候就會觸發。

有時候在極度振奮的情況下也會出現,像是很想趕快把一件事做好做滿。

今天我在上班的時候並沒有說到很亢奮,反而滿想趕快下班的XD

不過下午卻意外進入心流狀態兩個多小時沒停下來,事後回想我做了什麼,想想可能可以提升心流觸發機率?

番茄鐘 – 給自己理由專注一段時間後休息

我是以三十分鐘為一個單位,用蘋果手錶開啟倒數計時,會用番茄鐘不是為了提高效率。

而是給自己一個理由,三十分鐘內盡可能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上,中間可以裝水上廁所沒關係。

一但過了三十分鐘,可以決定休息或者繼續專注下一個三十分鐘。

而今天下午稍微回魂之後,開始了每三十分鐘一個 check point。

因為會預期再做多久可以休息,就稍微降低了分心的機率。

我在第二個三十分鐘快結束的時候,隱約感覺到進入的高專注的狀態,即便周遭討論的聲音很大,也沒中斷我手邊的事情。

然後又持續了一個多小時,直到工作告段落才結束心流。


後記

簡單紀錄今天觸發心流的狀態,原本想說用番茄鐘讓自己專注一段時間後休息,但意外觸發心流狀態。

至於有什麼副作用麻,就是結束心流,精神放鬆後會有極度疲勞感XD

職場上,為了不落後進度或是想快速提升能力,加班是唯一解嗎?

前言

去年中,我朋友畢業後進入一家公司,由於是新鮮人,對於工作項目有許多不熟悉的地方。

我看他總是很認真的的想跟上同事的腳步,也會因為同期生進度比他好而有危機感。

新人訓練結束後,要開始處理正式專案,他開始將工作帶回家做,甚至假日也會加班。

接著就會開始聽到他時常提到加班好累,但又怕事情做不完或是落後。

這過程中也時不時聽到,加班後隔天工作發現因為某事情沒做好需要重來的情況。

這引發我一系列思考,也想起過去的我在工作時遇到的一些事情。

害怕落後使你向前

落後可以是進度上的也可以是程度上的,尤其周遭前輩總是可以五秒解決你卡五小時的問題時,怕落後的感覺就會更強烈。

遇到這情況的人,特別是在意他人眼光的人,會開始猜測他人對自己的看法,並為了防止他人負面觀感而開始努力。

這情況會促使一個人成長並認真向上,是一種積極面的心態。

因此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總是會希望透過更多的努力來克服。

人大多傾向加法而非減法

遇到問題,用更多時間去處理,進度落後,就比其他人更努力。

之前在工作的時候,也擔心過自己的能力落後太多,一下班就開始到處找技術文章或是自學練習。

燃燒將近一個月之後也把自己的意志燒沒了。

這過程中就像積木搭建起來的城堡,無限向上疊加,最後因為重心不穩而倒塌。

努力不是問題,就怕走錯了方向,以前把自己搞得很憔悴臉色也很差,但後面也開始找到一些方法穩定下來。

切割工作並確認現況

想要做好一件事情,就要先了解方向,在入職的時候因為不熟悉工作流程,所以比較難掌握節奏。

以軟體開發來說,第一步可能是先了解專案基本結構、遵守了哪些慣例與通則,並透過實作的過程慢慢去熟悉這些內容。

等大致了解現況後,便是對一項完整工作內容做拆解。

例如我今天需要完成一個網購購物車的功能,期限兩個月,就需要切出類似下列的工作內容:

  1. 建立商品列表
  2. 建立使用者列表
  3. 實作加入購物車的流程
  4. 更多細節…

切出上述任務後,會消除工作的部分不確定性,這樣工作的方向會明確許多。

列完之後是估計時間,估時一開始一定不準,我剛開始工作的時候,估時往往跟實際工時差距兩倍以上(無論是多或少)

但這需要持續去練習,才會慢慢抓到自己做事的速度。

等到你會切工作、估計工時,才可以判斷當下你的狀態是否需要增加工時,而非用感覺去猜測。

穩下心態

我覺得這需要個人自行去體會,由於我們容易受到社群影響,會攀比自己是否不如人,因此常常陷入焦慮。

不過我想可以多問問自己,今年的你跟去年的自己比起來是否進步,如果有的話,也不太需要擔心。

況且社群大多偏好分享好的一面,許多失敗與挫折的過程你並不會看到。

因此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專注於自身,當腦袋不需要去考慮太多外在因素的時候,才能將所有認知用在有價值的地方

結語

這篇文章是臨時起意寫的,內文細節有機會的話會想補些例子或是調換順序,感覺這樣的內文帶入感較差。

不過也算是把這幾天遇到的狀況記錄下來,等後面有新的想法應該可以闡釋的更平易近人。

我想對大三時期的自己說的事(part1)

最近總在思考,有什麼事情想對當時的自己說。大三的時候正是對未來迷惘的時候,對未來要做什麼仍沒有定論。

直到誤入歧途,踏入網頁前端之後才引發了一系列化學反應。到現在雖然還是矇矇懂懂,但比起過去的自己也是成長不少。

於是在某次騎車上班途中,突然問自己:「想對當時的自己說什麼呢?」

我稍微列了一下大概有這些:

  • 旁人都在默默觀察你的所作所為
  • 別過度臆測他人想法
  • 迷惘是很正常的
  • 目標單純、動機複雜

1.旁人都在默默觀察你的所作所為

職場已經不是一般學校課堂上會有回答加幾分的情況了,基本上都是默默觀察打分數。

有時候偷懶一兩次還好,若太過明顯,即便大家不說,也會默默貼上標籤,雖然不一定有實質影響,但可能還是得注意。

當然有些部門可能比較隨性,只需要達成工作目標就有一定自由度,至於是何種氛圍可以在入職一段時間內觀察。

2.別過度臆測他人想法

雖然知道但未必能做到,偶爾還是會很在意其他人的看法,過度思考這樣做是不是會被說什麼。

但仔細想想過去有這樣臆測,準確率非常低,大多事後證明沒幾次預測是對的。

也就是說想像最壞狀況幾乎沒有發生,卻又非常擔心要是發生了怎麼辦,十分傷神。

像是有時候是同事累了回話比較簡短,就會解讀成對方是不是有成見?

這類臆測往往限制住自己腳步,只能先正視自己並接受現況才有所改善。

3.迷惘是正常的

並非每時每刻都會確定當下要做什麼、未來目標是什麼,大多時候都是邊走邊看。

有時候多一些嘗試或轉換跑道,可能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目標可以是工作以外的事情,或許可以多嘗試不同活動。

4.目標單純、動機複雜

這是近期的體會,以我運動為例,平常一週只有假日會上健身課,其餘時間不太運動。

雖然肌肉量維持的不錯,但體脂是偏高的,可說要減脂的我一兩週後就沒了動力,因此平日運動習慣一直沒養成。

後來報名明年滑雪團,知道需要具備基礎體能,便有開始想要規律運動,因此嘗試早上七點半起床,八點健身房運動半小時。

實行後赫然發現,早上運動人超少之外,也因為早起運動,連帶早到公司。

而公司屬於彈性上下班,我也變得更早離開公司,體感可支配時間感覺變多,因為早上多了時間運動外,我下班時間也比以前多!

除此之外簡單運動也讓我到公司後腦袋清醒,或是略為減少工作壓力,多方面來說很有好處。

這就是我說的動機複雜,早上運動這件事,對我來說有非常多的好處,而不是只有單單減脂,這樣要起床運動會比較有動力。

而目標很單純,就是早起運動!

你問我減脂?隨緣吧~(捨不得控制飲食)


目前短暫只想得到這些,畢竟出社會還沒有很久,很多事情還在慢慢體會。

這樣寫寫文章做紀錄,留下自己的腳印,累積久了回來看,除了黑歷史外,也是成長的證明吧~